当前位置:河南热线 > 地市 > 平顶山 > 正文
每日讯息!河南汝州:种桑养蚕收“四金”
2022-09-27 08:38:11 来源: 中国搜索
关注河南热线

蚕农在给蚕宝宝喂食 记者 魏森元 摄


(资料图)

9月20日上午,驱车进入汝州市焦村镇邢村,成片的桑田映入眼帘,经过晨雨浸润的桑叶越发嫩绿,地头上堆放着成袋的桑叶,桑田里不时传出唰唰的打桑叶声。

走进路旁的一座蚕棚,明亮的灯光下蚕农韩苗与丈夫石光州正在忙碌着,一扁扁蚕摆在棚内。“现在蚕达到四龄,得出扁下地散养了。”搬着一扁扁蚕挪动的韩苗说,“都是党的好政策,让我们有了好‘门路’。”

韩苗曾是贫困户,2015年,她和丈夫双双患病,当时两个孩子一个上大学、一个读高中。这几年,靠着养蚕,他家还了欠款,两个孩子也顺利大学毕业,找到心仪的工作。“今后俺家的日子好着呢。”韩苗说。

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。近年来,焦村镇把产业发展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重点,坚持“生态优先,绿色发展”理念,因地制宜提出“南桑北蜂中间果”发展战略,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特色增收致富道路。其中,“南桑”便是韩苗等村民赖以增收致富的产业。

2018年,焦村镇南部的邢村、段村等8个村的村民开始种桑养蚕。该镇按照“七统一”(统一规划建设、统一土地流转、统一返租倒包、统一采购桑苗、统一技术服务、统一奖补政策、统一组织收购)方案引导村民发展蚕桑产业4500余亩(1亩≈666.67平方米)。2019年春,该镇规划建设了167座标准化养蚕大棚租给蚕农使用。2019年夏,117户蚕农试养夏蚕,全镇284座养蚕大棚成为“战场”,“户种十亩桑,致富奔小康”在焦村镇成为一种普遍现象。

蚕桑产业的发展也增加了群众的收入:从单一的种植收入变为土地租金、种养收益金、劳动薪金和分红股金“四金收入”。

在蚕农南醒家的大棚内,59岁的段村村民陈香恋正给蚕宝宝喂食新鲜的桑叶。她说,从去年开始,她就在本村和邢村的蚕农家务工,喂养一茬蚕(约30天)的务工收入有1000多元。一般情况下,蚕农一年要喂养5茬蚕。

据焦村镇统计数据显示,2021年,该镇蚕桑产业产值达8000多万元,带动务工4000人次,增收近500万元。

为推进蚕桑产业发展,今年4月,汝州市成立焦村镇蚕桑产业联合党委,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和金融支持。

今年初,位于邢村的蚕桑产业综合体项目之一的小蚕公寓车间动工建设,目前项目钢架主体已完工。“小蚕公寓车间建成后,蚕种一日孵化率能从现在的90%增至98%,进一步增加蚕农和村集体的收入。”焦村镇党委副书记雷文甫说。

产业成规模,增收渠道多。桑树在春蚕、秋蚕养殖过后需要伐枝。为让3500余亩桑田的桑枝变废为宝,焦村镇经过考察,决定上马桑枝食用菌种植项目。

2020年,焦村镇在种桑养蚕规模最大的邢村建设桑枝菌棒厂,回收村民的桑枝,同时利用省专项扶贫资金,为8个村建设48座食用菌大棚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。

“去年,我们村成立公司,以‘公司+农户’的形式在食用菌大棚内种植赤松茸,进一步拓宽村民和村集体的增收渠道。”邢村党支部书记宋建召说,经过近几年的发展,该村的蚕农不再单靠出售蚕茧获得收入,不少先行者已涉足深加工领域,利用自产的蚕茧加工制作蚕丝被、养蚕剩余的桑叶制作桑叶茶,还利用养蚕大棚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的空闲期种植食用菌。

“从去年开始我们便组织蚕农利用养蚕大棚,种植赤松茸和羊肚菌,等到技术成熟后将全面推广。”焦村众城蚕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国财说。(记者 魏森元)

■记者手记

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

从2019年养蚕初期,记者便开始关注焦村镇的蚕桑产业。无论是产业培育,还是产业延链,焦村镇都做到了干在实处。

该镇坚持“生态优先,绿色发展”理念,因地制宜在镇域南部发展蚕桑产业,找准了产业发展路子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多年来,该镇干部步调一致、务实工作,使蚕桑产业成为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。

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,每行状元必定在其领域有“真材实料”。采访中,蚕农韩苗的一句话让人深思——“党和政府给咱找来好产业,咱老百姓只要努力干就能发家致富。”韩苗家通过种桑养蚕还了外债、供出两个大学生,日子越过越红火就是实证。焦村镇党委、政府精心谋划、务实推进,村民科学种养、勤奋经营,蚕桑产业定能让焦村镇走在乡村振兴道路的前列。

责任编辑:hN_2706